每当我们打开电视,中东的新闻总是让人感到不安。
自二战结束后,欧亚大陆基本和平,而中东却成为了世界的火药桶。自1948年起,5次中东战争打得天昏地暗,哪怕到了21世纪,中东各国的内战和恐袭也从未中断。
其实放眼近代,中东算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和平土地,两次世界大战的火焰都没有烧到这里,中东地区最大的军事行动——1941年英、苏占领伊朗,虽然有几十万人参战,但也仅有一两千人伤亡。
二战中英国和苏联居然武装占领过伊朗?相信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这件事。
英国和苏联对伊朗的占领发生在德国入侵苏联后,当时英国和苏联害怕伊朗彻底倒向德国,“预防性”地派及十万大军打败了伊朗礼萨汗王朝,并对伊朗进行了武装占领。伊朗王储巴列维王子上台,成为新任的伊朗国王。
苏联在二战里持续对伊朗增兵,直到1945年8月,共有20万苏联大军驻扎在苏联。二战结束时苏联本想在伊朗常住下来,甚至有把伊朗打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想法,但是在1946年,苏联不得不全面撤军,放弃了这块吃到嘴里的肉。
苏联和英国跟德国打仗,为什么要南辕北辙去占领伊朗呢?伊朗和德国、英国、苏联的关系如何?二战结束时苏联正在巅峰,为什么不吃掉伊朗,而要把20万大军撤走呢?
一、伊朗和德国,一对“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列强齐聚巴黎,又一次在地图上瓜分了世界。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殖民地全部被夺走,沙俄也因为革命而失去了国际地位,英美法三国大获全胜。尤其是英美,基本吃掉了一战的全部胜利果实。
在亚洲,英国拆分了奥斯曼帝国,在整个中东建立了统治,这里的石油和矿产从地中海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当时的伊朗还叫“波斯”,在世界的存在感不高,波斯的恺加王朝跟东方的大清王朝一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方有俄国人,南方有英国人。
1921年,不满国家现状的波斯军官“礼萨汗”发动政变,夺取了国家的实际权力。1925年,礼萨汗彻底推翻了恺加王朝,自封了波斯国王,这就是后来的巴列维王朝。
萨里汗登基后,一直谋求在中东保持国家独立,不让英国人当太上皇,正好当时德国正在全世界找朋友,两者一拍即合。
德国人在《凡尔赛条约》后被打回原形,在欧洲落入二线国家,海外殖民地也被瓜分。德国政府急于在欧洲之外打开局面,亚洲的中国、波斯就是好选择。波斯处在亚欧之间,连通高加索和印度洋,又有石油生产,是列强必争之地,德国铆足了劲和波斯交朋友。
新生的巴列维王朝跟德国如胶似漆,两国在工业和教育上广泛合作,德国的航空公司和铁路公司承包了波斯的国内运输建设,德国的专家还在波斯的大学和工厂里工作,教授德国的工业技术。
1933年纳粹上台后,纳粹党跟波斯的关系更进一步,纳粹宣传“雅利安人优越论”,而波斯也属于雅利安人,所以相隔千里的波德两国成了“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老萨里汗在1935年将国名从“波斯”改成“伊朗”,意思就是雅利安人的乐园。
在二战爆发前,伊朗国内有几千名德国人活动,遍布商业、金融、教育、工业等领域,德国也是伊朗的头号贸易伙伴,伊朗出口工矿原料,换回德国的工业产品。
二、为了支援苏联,英苏一拍即合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朗虽然宣布保持中立,但是它跟德国的关系太过密切,这让盟国感觉不安全。
1941年,伊拉克爆发“金方阵”军事政变,军人组建了亲德政府,政变迅速扩张到了叙利亚。英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惜从印度、澳大利亚调兵平叛,德国在中东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势。
也正在1941年,德国开始入侵苏联,苏联前期一败涂地,英国和美国赶紧跟苏联结盟,并答应给苏联援助。美国拥有大量物资,足够支持两国跟德国开战,但是如何安全运输物资就是个大问题。
苏联丢掉了整个东部的肥沃土地和大量工厂、矿场,美国首先要奶苏联一口,让这个巨人撑下去。
从美国出发,前往苏联有四条海上路线:第一是走北极航线,从美国东海岸北上北极,穿越北冰洋到摩尔曼斯克卸货;第二是南下巴拿马,走太平洋去海参崴卸货;第三是危险的大西洋航线,从纽约或者西雅图横跨大西洋,然后到达英国、苏联;最后是最远也最安全的一条线,南下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然后在波斯湾登陆,从伊朗用火车运往苏联腹地。
四条线路都能走通,但是直接通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太过冒险,日本海军和德国海军如狼似虎,盟军仅在1941-1942年就损失了上百万吨物资,四分之一的货船沉入海底。
北极航线和印度洋航线比较安全,但是如何让伊朗保证对盟军打开国门,又不影响物资运输,是让人担忧的问题。伊朗和德国关系很好,苏联怕伊朗掐断自己的补给通道,英国也害怕伊朗突然倒戈,联合中东其他亲德势力颠覆自己的统治。
于是英苏一拍即合,在1941年向伊朗发出警告,限时让萨里汗清理国内的德国人。
1941年7月18日,英国、苏联、美国联合警告萨里汗,让他把国内的5000多名德国人驱逐出境。伊朗拒绝了这一要求,因为伊朗政府早都宣布“中立”,二战跟自己没有关系,为什么要扯上自己呢?伊朗不驱逐德国人,而英国和苏联此时早已打红了眼,二话不说就决定侵略伊朗。
1941年8月底,苏联和英国南北夹击伊朗,苏军调集了几千人,这些部队本来是在二战之初部署在边境,防止英法军队北上的。英军则是侵略主力,派出2个师加3个旅共5万人。
英苏军队5万多人对阵伊朗12万大军,伊朗军队具有人数优势,但是奈何战斗力太差,在英苏联军的陆海空联合打击下很快败下阵来。
英军出动海军在波斯湾炮轰伊朗沿岸,掩护陆军在伊朗登陆,苏联和英国空军空袭了伊朗境内的大城市和军事据点,从来没打过仗的伊朗军队哪见过这种场面,在象征性地抵抗之后就举手投降。
盟军进攻不到一个月,1941年9月中旬,苏军逼近伊朗首都德黑兰,伊朗国王礼萨汗心如死灰,宣布退位。
随后他被放逐到了国外,英国钦点王子巴列维成为新国王。
虽然这是一次对主权国家赤裸裸的侵略,但是在1941年那种存亡关头,盟军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1942年,伊朗、英国、苏联签订《三国条约》,规定了伊朗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并要求各国必须在二战结束后半年内撤出伊朗,不得延误。在签订条约后,盟军还帮助修建伊朗的公路、铁路、桥梁,以便物资更快地从波斯湾运往苏联。
1943年,伊朗加入同盟国,成为盟军的一员,但是苏联一直往伊朗增兵,直到1945年,已经有20万苏联军人部署在伊朗。伊朗的巴列维国王对此很不满,但是只能寄希望于英美的斡旋,他无钱无兵,几乎是个光杆司令。
三、二战刚结束,美国是说一不二
伊朗在被占领的情况下安静度过了二战,期间的1943年10月,这里还举行了德黑兰会议,美英苏三巨头在伊朗首都商议了未来的国际情况。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德国和日本都剩下一口气,伊朗也终于要迎来独立的希望。
1945年8月,二战结束后,英国军队整修了半年,在1946年春天率先撤出了伊朗,但是20万苏联大军却迟迟不动,看样子是打算在伊朗长住。伊朗国王巴列维多次照会苏联政府,要求苏联履行约定,赶紧撤兵,苏联就是不动。
巴列维转头就去找美国帮忙,美国看出了苏联的野心,总统杜鲁门告诉苏联:
“如果不撤军,美军就将登陆伊朗,维护伊朗的独立和完整。”
苏联虽然也是二战的战胜国,但它本身是二战打得最惨的国家,国内工业被打成废墟,还付出了5000多万人的伤亡,跟美国的国力不能相比。二战刚结束,苏共高层都建议斯大林休养生息,让苏联恢复元气,不要再开启战端。而且美国此时还拿着原子弹,苏联跟美国作对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最后苏联拖拖拉拉,在1946年5月底撤军,苏联走之前做了两件事,第一是要走了伊朗北部的一批油田的利益,巴列维没办法,只能让苏联拿走,两国签订了租赁合约。第二是苏联在伊朗北部扶持两个傀儡政权——库尔德斯坦共和国和阿塞拜疆共和国,打算分裂伊朗。
但是在英国和美国支持下,伊朗仅用一年就消灭了这两个傀儡政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伊朗国王巴列维对美国感恩戴德,后来的伊朗巴列维王朝是美国的铁杆小弟,美国给钱给武器,武装起了伊朗军队,让伊朗成为中东西化的标杆国家。
而苏联在整个20世纪都没有把势力插入伊朗,伊朗在中东一直保持着独立和稳定,这在中东地区非常难能可贵。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朗问题》,何跃,牛文光
2、《一战与二战期间伊朗亲德倾向研究》,武文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