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这才是海南

搜索
查看: 5144|回复: 5

1990年,西藏特大发现,山壁上刻有失传已久的历史

[复制链接]

1015

主题

0

回帖

2100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2106 点

金券:358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4-4 16: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从来不缺少王侯将相的剧本和才子佳人的传奇,有些故事奇特得听起来还有点令人匪夷所思,超出了常人的认知范围。
贞观年间,王玄策“一人破一国”的故事便是如此,尽管在许多史书中都记载了这一件事,包括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但是这个故事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太过离奇了,以至于多年以来都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但是,随着一块石碑的发现,人们对这个故事也有了些许改观……
E06gzk9ZDjY5y4AB.jpg



千年石壁重见天日,考古界再添一史料

1990年是一个寻常的年份,1990年的6月一个寻常的夏天,由西藏文管会和四川大学考古工作者组成的一支小队去西藏进行文物考察,

在吉隆县一处山崖,他们在山间发现了一面刻有文字的石壁。

N4lXo64h44flox54.jpg



这块石壁静静地躺在吉隆县城以北约4.5公里的阿瓦呷音山口,东西两面是绵延不绝的山脉,北面是进入吉隆山地的古道入口,南面则有直达尼泊尔的通道,石壁所在的山崖位置的下方,是一条蜿蜒的河流,在藏语中人们称其为“鲁玛清久”。

经过初步考证,人们发现这块石壁应该篆刻于初唐年间,距今已有1400年,人们为之一震:考古界又添了一件史料!

石壁上大部分文字已经模糊,但“大唐天竺使出铭”的题目还清晰可见,于是这件文物也有了它自己的名字:《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壁

AaP2FOmF45Po3JMo.jpg



经历了雨打风吹,日晒雨淋,这篇刻在上面的文章就这样在海拔4130米处人迹罕至的地方度过了千年的时光,终于还是让人们有幸窥见。

考古的意义大抵就在于此,这些物品经历了千百年沧桑的时光,也经历了充满考验的岁月,最终得以幸运地留存,让活在现世的人们看到。

现世的人们又通过发现、解读、研究这样的物品,从而得以看见千年之前祖先们的生活轨迹,在人们一代一代联结的生活纽带中,文明开始无形的传承,直至今日。

而“大唐”“天竺” 这样的字样,瞬间又让人想起那个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想必,石壁上的故事将要比它本身还要传奇……

nPlPd7TyfhCj8ATl.jpg



铭刻在石壁上的故事,见证千年的传奇

发现了这样一块略带传奇色彩的石壁后,便有专家被这样的文物吸引,从此耗费数年苦心孤诣的展开研究,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其中一名叫霍巍的学者,便这样开始了与这个石壁的不解之缘……

为了这块面约莫半平米的石板上残留的24行文字,霍巍经过了数年艰苦卓绝的研究,最终他将他所有的研究成果浓缩成了一篇几万字的论文,用他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这段传奇……

经过他的研究得出,这块石壁成于唐显庆三年(658年),显庆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正是欣欣向荣的初唐时期。

j561Yh69i6r5cSHc.jpg



石壁中记载了唐代使节王玄策以及随从刘嘉宾、贺守一行人经历艰难险阻出使天竺的故事,在路途中,他们从西藏吉隆县路过,并最终经过尼泊尔,到达印度。

在出行的途中,他们来到了吉隆,便刻下这样一块石碑,以记录此次出行的功绩。
若只是到这个程度,这个故事还略显普通,无非就是一个使节奉命出使的故事,这样的使节在风气开放的初唐有千千万万。

并且,这个使节也并不叫唐玄奘,石碑上的内容与人们想象的那个故事也相去甚远。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王玄策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个属于初唐的另外一个奇迹。

YuQK6hYhyEUUHGKk.jpg



在这条出使天竺的路上,他曾经以一人血肉之身,通过极其出色的外交手段借来的别国的一支军队,又借这支军队挥兵南下,一举灭掉对大唐不敬的中印度,如此传奇后来也变成了那个“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正如开篇所说,恰恰就因为它太过传奇,所以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它只是一个应该存在于话本之内的传说,但经过霍巍对这块石壁的多年研究过后,他惊奇地发现:

这个传奇也许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正儿八经的历史中真正存在的事情!
UXRgGw0eS6nRHs42.jpg



传奇的王玄策,传奇的“一人灭一国”

王玄策不是一个普通的外交官,正如唐玄奘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

王玄策是唐代洛阳人,曾任广西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为朝散大夫,从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起,他便接下了出使天竺的任务。

在唐贞观十七年到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他曾经三次出使天竺,有力地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而这个“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便发生在他第二次出使天竺的经历中。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命踏上了第二次出使天竺的征程。

dz71jx931JsNBNWL.jpg



在神话传说《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去西天取经都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可见,去天竺的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王玄策一行人风餐露宿、卧冰尝雪,终于平安到达印度,这其中的艰苦自不必说。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刚到天竺的大唐使团连屁股都没有坐热,就传来印度国内发生政变的消息,印度当时的国王戒日王遇害,宰相阿拉罗那顺自立为王,诸侯不服,纷纷割据势力建立武装,印度又到了分崩离析的程度。

也许这位阿罗那顺宰相和大唐有仇,又或者只是单纯的看唐帝国不顺眼,具体原因已无从考证,总之这位新任的国王一上台就用自己的行动表示了对大唐的不满:

对待历经千辛万苦到来的王玄策使团,国王阿罗那顺非但不招待,还派出了2000人半路伏击王玄策的使团,将其一行人扣押到了印度。

M2TE1cfD2pe8BrhP.jpg



这位阿罗那顺还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此次扣押中,除了王玄策和他的副手蒋师仁,其余的使者均在其授意下被无情杀害。

王玄策愤怒了,辛辛苦苦赶来不说,还得到这样的结果,使节被杀,不光自己脸上无光,也有损国家颜面,于是他当机立断:外交不成,那就以武服人——打仗。

但是先要逃出牢狱,才能做以后的打算,于是王玄策、蒋师仁二人在狱中开始制定计划,他们见缝插针的寻到了逃跑的时机,逃出牢狱后,二人快马加鞭,一路往北急冲,

等他们停下狂奔的脚步后,二人已经站在了尼婆罗国的国境。

tF9WnmZSSEyBsFIH.jpg



这个尼婆罗国就是今天的尼泊尔,由此看来王玄策二人跑的真的很远,据史料记载,二人途中渡过了甘第斯河、穿过了辛都斯坦平原,连整个喜马拉雅山脉都是二人策马狂奔的马蹄印。

只是人们必须要明白一点:驱使王玄策铆足了劲狂奔的不是他急于逃命的焦躁,而是仇恨和愤怒,史料中记载的王玄策就是那种“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狠人,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就没有屁滚尿流、慌不择路这几个字。

来到了尼泊尔,自身处境暂时安全了,这时王玄策就开始思考打仗的事了,有人说过,后勤才是战争的保障,但是他们还忘了一个最关键的事情:战争的前提是人。

gBLHoJiJP93lO37O.jpg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现代战争还未拉开序幕前,人力至少占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八成因素,在古代战场上,基本上只要双方兵力一对比,结局就已经写好一半了。

历史上未必不存在以少胜多的案例,但基本是个奇迹事件,所以一旦出现,史官们都会着重笔墨的描述,于是就会给后人造成一种“人少也可以打赢”的错觉,这也是现代人对兵力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实际情况下,只要人够多,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所以摆在王玄策眼前的问题就十分明了了:他一个外交使者,连一个拿得出手的子儿都没有,兵力从何而来?那就只有借兵一条路了。

借兵的策略确定了,向谁借兵、以什么名义借兵又成了新的问题,好在王玄策的脑袋瓜子转的特别快,兵就近借就是了,至于什么理由,这时就要凭借自己忽悠的能力了。

于是他就“逃命”来到了尼婆罗国。

c3qL3UmqQviQUAIU.jpg



或者说,来到尼婆罗国是王玄策特意选择的一条逃跑路线,因为那时的他就已经想明白,这个地方会有他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这又得从唐朝时期的国际关系说起,唐朝时期,印度与中国并不接壤,夹在两者中间的还有一个庞大的帝国吐蕃,在王玄策本次出行的六年前,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因此,唐帝国和吐蕃迎来了蜜里调油的日子。

而这个尼婆罗国又夹在了吐蕃和唐帝国之间,显然这两个国家都是自己得罪不起的对象,所以随着吐蕃和唐朝的蜜月期到来,尼婆罗小弟也很快地听从了大哥们的意思:大家都是一家人,你来我往好说话。

Hu210uTXT00A22us.jpg



这就是王玄策的目的,因为尼婆罗国要比吐蕃更好说话,吐蕃毕竟强大,自己身边没有一兵一卒,实在找不到借兵的理由,而且如果全部向吐蕃借兵,这个人情就算在了唐朝身上,害怕以后他们借着这件事又会提更多的条件,王玄策还想到了这一点。

恰好他也知道,当时尼婆罗国的女儿嫁给了松赞干布当王后,所以王玄策就以唐朝使者的身份和松赞干布的名义向尼婆罗国借兵,而尼婆罗国看到两个大哥都出面了,说明自己还是很有牌面的,就立马向王玄策借了7000骑兵。

在拥有了这几千人的队伍后,王玄策手上有了筹码,于是他又折回吐蕃找松赞干布要来了1200个打手,同时他也给附近的大唐藩属国通信,大致意思,用现代化翻译就是:

我们要打仗了,想当兵的兄弟们速来,跟大哥干一票,轰轰烈烈的建功立业,登上人生巅峰多好啊!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m62To2023g0s6om8.jpg



于是王玄策又招来几千人,等他将部队开往印度时,他手下已经有了1万多人,王玄策担任总管。

王玄策在外大张旗鼓的招兵买马,此时的阿罗那顺自然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但这时的他心里还是有些自信在身上的,他的这份自信就源于印度的一个特殊兵种——象兵。

众所周知,大象一直被印度人视为吉祥物,大象身材高大但性格温顺,在古代便有人看重了这一点而将其训练成能够打仗的战象,在盛产大象的地方就会有骑着战象的象兵。

除了印度,在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也曾经有象兵在抗日战争中抗击日寇的记录,在没有飞机大炮的年代,数万头横冲直撞的大象将会成为很多人一生的心理阴影,被这样的象群扫荡几圈,人都能变成肉泥。

Q8w0O9GFWw556WxF.jpg



这就是阿罗那顺自信的理由,他相信自己的象兵所向披靡,听到王玄策准备攻打自己,他便早早准备,在北印度一带布下象阵,只等王玄策的杂牌军团过来,就用象兵将它们狠狠地碾成肉泥。

但是显然,阿罗那顺把王玄策想简单了。

王玄策是唐朝著名的外交家,他一生奔赴各地,见多识广,与天竺更是打过交道,他早就知道象兵的厉害,也想通了这个关节:

象兵象兵,厉害的是象,只要让大象自乱起脚,那么,一切都不在话下。

王玄策想到了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他决定用这个办法对付象兵。

平时训练有素的战象看到火光就吓傻了,象也是很怕死的,数万名象兵被王玄策一举击溃,开始还自信昂扬的阿罗那顺看到自己兵败如山倒,吓得立刻禁闭城门,头都不敢伸出去。

xGy719H1U49LRWzH.jpg



但王玄策显然不想放过他,他将阿罗那顺便撵边打,一个多月后,茶博和罗成兵败,王玄策斩杀3000人,俘虏11000人,阿罗那顺继续跑,一路跑到了中印度,结果王玄策直接灭了中印度,最后生擒了阿罗那顺。

这时王玄策还未停下征讨的脚步,因为中印度旁边的东印度曾经提供给阿罗那顺兵员的援助,所以王玄策还想连带着收拾一下。

东印度王尸鸠摩听闻后吓得魂飞魄散,即刻派出使者给大唐送去了万头牛羊和无数刀弓璎珞等物品,王玄策这才作罢。

至此,王玄策讨伐印度之战大获成功,他以一人之身借来上万兵马,又大破印军,灭亡中印度,“一人灭一国”的称呼由此而来,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还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

大获全胜的王玄策带着他的捷报返回祖国,公元658年,他经过吉隆县,意气风发的他在此处刻下石碑,将自己类比为唐朝名将李绩,证明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收获的累累战果。

nzZ1917mxxuUqdv9.jpg



结语:千古风流人物,浪花淘尽英雄

“一人灭一国”是王玄策凭借自身能力挣来的一个传奇,但是这个传奇却在后世受到如此多的质疑,哪怕那么多正统史书均有记载,哪怕是这块记录了其功绩的石碑成功问世,直到今天,这个故事都还一直在遭受人们的质疑。

质疑并不是一种错误,在学术界,质疑就是推动学术前进的动力,但是在质疑之余,人们也要学会反向思考:在某些情况下,选择相信未必就是一种盲从,质疑太多也许也会变成吹毛求疵。

Dpp4J7pogg7JJ8o8.jpg



继霍巍之后,学者罗勇也对《大唐天竺使出铭》进行了相关研究,他的一番评论也引起不少读者的深思:

“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在发展中印友好关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第二次奉使,遭到天竺阿罗那顺的劫掠,后借兵吐蕃、泥婆罗惩罚劫掠者,夺回天竺各国聘礼……

不少西方论者为历史现象所迷惑,对中国颇有责难,是站不住脚的,是对历史的歪曲。”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是一个奇迹、是一个传奇,但是没有一个人规定,奇迹和传奇就不应该存在。

q24FYYymFKY1Em06.jpg



参考文献:

浅析吐蕃时期西藏吉隆“大唐天竺使出铭”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大唐天竺使出铭 》相关问题再探
《大唐天竺使出铭 》摩崖石碑的考古发现
人民网 大唐王玄策 这个外交官不寻常

0

主题

137

回帖

276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277 点

金券:-1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4-4 16: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

0

主题

134

回帖

293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294 点

金券:-8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4-4 16: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棒!!

0

主题

159

回帖

330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331 点

金券:-7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4-4 16: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0

主题

146

回帖

333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334 点

金券:-10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4-4 16: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赞!!

0

主题

167

回帖

372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372 点

金券:-4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2-4-4 16: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有礼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