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这才是海南

搜索
查看: 897|回复: 0

古代银子到底长啥样?遍布牙印,黑不溜秋,掉地上都没人捡 ...

[复制链接]

1015

主题

0

回帖

2100

积分

钻石:0 元

金豆:2106 点

金券:358 券

银豆:0 点

发表于 2024-5-26 02: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最近在看一部古装剧时听到的一段对话,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传统认知中,银子应该是白花花亮晶晶的,怎么会遍布牙印、黑不溜秋、掉在地上都没人捡呢?难道古人对银钱真的如此不屑一顾?又或者,这背后另有原因?我的好奇心被彻底勾起,于是决定追根究底,一探古代银钱的真实面目。
M5EjOZJuzONkD3Tq.jpg



银子作为货币的肇始

P6q3p3PrQ8z4bR43.jpg



古人用贝壳、玉石等物品作为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彼时,人类逐渐摆脱了纯粹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开始尝试原始农耕,出现了定居聚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物物交换的方式渐显低效,有了使用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的需求。
当年,珍贵的玉石、贝壳等自然物便成为最初的"货币"。进入铜器时代,铜质的钱币也相继出现。到了周朝春秋时期,已经有专门的钱币铸造作坊。战国时期,银子亦开始在富裕阶层中流通。不过,普通民众仍旧无缘得见银钱,他们仍使用布帛、谷物等作为货币。
UgkZLnuSGbRvNuBF.jpg



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银子正式成为官方货币,这是中国历史上银子首次被国家承认和推广使用。然而,广大农民依然无力使用银钱,其日常交易仍以麻布、铜铸等为主。据史料记载,汉时期一枚银元就足以买牛2头。现金奇缺的社会底层,怎能负担得起昂贵的银钱呢?
从此,银子与黄金、铜钱一同成为古代重要的货币形式。虽然价值不一,但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多元货币体系的基础。这种金银铜并用的混合体系,一直延续到公元10世纪宋代。
银子形状百家争鸣

tz8LZ4dmm45m2pmm.jpg



银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其形制亦随朝代更迭而变迁。从汉代首现银质货币,到元明时期的大规模铸造流通,银子在外形上可谓是百家争鸣、样式纷呈。
汉代的银工艺品
汉代的银子最初仅作为工艺品在贵族阶层流通。从出土文物可见,彼时的银器有勺、杯、盘、壶等形制,富有装饰性,明显非作为通用货币而制。直至东汉末年,曹魏出现了类似现代钱币形态的圆形象钱,才真正开启了银钱在平民阶层的流通。
mbl5xUAuZfLBLxPA.jpg



唐宋时期的多样化
银钱作为官方货币在唐朝得到大范围推广,其形制也日趋多元。唐初有银铤、船型银铤、银饼等,后期则统一为"开元通宝"银铤。到了宋代,银元的形状愈加丰富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扁平球形等,连同重量、纹饰、钱文都参差不齐。
这一时期造币技术日益精进,出现了先进的造币作坊,但同时也衍生了私自铸钞的假钞活动。部分地方官员为牟利而私铸次品,使银元质量良莠不齐,给货币流通带来诸多隐患。
BoUhXluL5nbO3bz7.jpg



元代标准"元宝"诞生
至元朝时期,政府着力整顿货币秩序,铸造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银锭——"元宝"。元宝视重量标准严格,形状规整中间凸起、两侧向内弯曲,重量为50两,便于流通和识别。此后几百年,各地银钱雷同元宝形制,成为古代最具影响力的银质货币。
元代结束铸币分权局面,统一了全国银元的规格,但私铸问题依旧存在。明清两代政府也沿袭元制,广泛发行元宝形制的银锭。除此之外,也有多种奇形怪状如扁平圆形、船形等,反映了民间私自铸造的银钱难以统一规范的客观状况。
N10Ga7S0dL81lLUZ.jpg



银子流通中的趣事轶闻

身世背景引发的矜持心理
自古以来,银子就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封建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普通民众很少有机会接触银钱。即便是手握银子,底层百姓也会因身世背景而心怀矜持,不愿将其暴露于人前。
cGgRSHEhkN3jnhZ3.jpg



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盛唐时期。一户人家祖上曾是达官显贵,可家道中落,沦为贫民。这家人口中虽乏,却还私藏有一些祖传的银子。每逢重大节日,家人便会暗地拿出这些银元,虔诚供奉,尽显尊崇。谁知一次被邻人无意中瞧见,竟惹来一阵哄笑,认为是穷人家败家子弟崇拜钱财。家人听后涕泪交加,懊恼不已。
探讨真伪的独特做法
古时造假钞肆虐,为了辨别银钱的真伪,普通民众也是费尽心机。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手段,便是用牙咬银钱一口。银钱呈现出的不同痕迹,往往能够判断其成色的纯浊。
hiI1aufvBV6bILpg.jpg



据《武林旧事》一书记载,明嘉靖年间曾有一对走投无路的富家子弟,铤而走险铸造假银元狸猾市民。当时银钱都是由纯银打造,只要在外围包裹一层银壳,内里充填杂质,便能蒙混过关。谁知当地一位老者老于世故,凭借多年的经验,竟能通过轻轻一咬,即辨别出银钱的真伪。两兄弟这才敢自惭形秽,悔过自新。
古人对银钱的态度转变
虽说古人很少有机会亲睹银钱,但并非如常人所料,将其视为无物。随着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银钱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一旦得到银钱,便会视若珍宝,毕恭毕敬,有的甚至会将之供奉在家中。
H52Aw1e2F1d214Z6.jpg



到了明清两代,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吉钱"的习俗。百姓们会在重大节日或好朋友结婚时,挑选较重或图案独特的银钱馈赠,以示贺喜。有的人家甚至专门将一些银钱用红绳穿起,悬挂于家中,祈求来年硕果累累。这些习俗折射出普通民众对银钱由敬畏转向向往的心理转变。
碎银子的生存哲学

银子剪裁的工具戥子
Ib2GQ8JgHOxgO2ZR.jpg



在古代,银钱单位较大,一锭银子往往相当于几十两甚至上百两的重量。为了方便使用,人们发明了一种专门剪裁银子的工具——戥子。
戥子形状类似剪刀,由两片弯曲的锐利金属片组成。使用时,将银锭夹于中间,用力一剪,便可将之切割成若干小块。剪下的银子便是俗称"碎银子"。戥子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银钱使用的便利性。
有一则轶事可以印证。据《武林旧事》载,明代中期,常有一位老者在街头巷尾叫卖家什物。他独自一人,从未雇过仆从,却总是现银现钞付账。有一次,一户人家购买了他一件价值十几两白银的物品。老者当即从随身的布袋中掏出一锭元宝银子,用戥子剪下十几两的"碎银子"作为付款。无论贫富,老人行事自在,十分悠然自得。
bQg6amQEByswu3AU.jpg



碎银子的出现原因
碎银子之所以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常交易中对零散钱币的需求越来越大。将一整锭银子直接支付显然不太方便,必须找出一种更加灵活的使用方式。
另一方面,贫富悬殊是造成碎银子出现的重要原因。上层贵族常常一次性购买昂贵的物品,若非整锭银子便无法支付。而下层平民往往只购买一些日用品杂物,用整锭银子未免有些大材小用。有了碎银子的出现,两者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shgDzG388CTDGCz9.jpg



碎银子使用的便利性
一旦碎银子出现,便迅速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便利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只需要将银锭剪成若干小块,便可根据需要支付所需银两,不必为了找零而烦恼。无论是高价物品还是廉价杂物,交易双方都可以如鱼得水。
有古籍记载,南宋时期的武林镇上,曾有一位铁匠以碎银子购买生活用品。当时买一件物品只需几钱,铁匠就剪下相应份量的碎银子付账。一年之中,其家中常备的原料便是一大串串的小银块,可谓是应有尽有。这无疑证明了碎银子在民间广为使用的事实。
d1TLdT1H71YnpqXy.jpg



银子黯淡无光的内在原因

经过前文的铺垫,我们已经对古代银子的发展历程、外形变迁、流通趣事以及民众对之的态度转变有了一定了解。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古代银子会变得黯淡无光、布满牙印,甚至掉在地上无人问津呢?
其实,这都与银子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内在原因分不开关系。
reLCFugfeCUcAV2c.jpg



首先是银子的材质。虽然银子名为"银钱",但实际上它并非纯银制成。由于纯银过于软糯,不利于长期流通,因此在铸造时往往会掺入一些其他贱金属,以增加银钱的硬度。
这种做法自西汉时期便已出现。据古代著作记载,当时的银钱中已混有铜质杂质。到宋元时期,银锭中的铜镍成分更是超过10%。久而久之,这种掺杂使得银钱表面的色泽开始变深,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其次,银子在长期使用流通中,难免会出现磨损。当时交易付账,双方常以牙咬银钱以辨别真伪纯度,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银子表面的损耗。此外,碎银子长期摩擦碰撞也会逐渐失去光泽。
再者,银子常常被人暴露于空气中很长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外在环境如空气、湿度、温度的变化都会使银子表面氧化,出现斑驳的痕迹。
最后,一些民间习俗如将银钱佩戴身上亦加速了银钱氧化的过程。古时有些地方,人们会将银钱系成串佩戴,固然是祈福的一种方式,但汗渍等人体环境下,银钱氧化、变色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由此可见,银子外表的黯淡无光并非时人对之漠视或蓄意亵渎,而是长期使用以及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必然结果。历经沧桑,饱经风霜,银子失去光泽也就不足为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有礼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