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0 元
金券:358 券
金豆:2106 点
阅读权限:150
精华:4
钻石:0 元
金豆:2106 点
金券:358 券
银豆:0 点
|
公元1762-1769年(清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四年),在东南亚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地区战争,战争的双方均投入了大量的兵力,骑兵、象阵、西洋火炮、燧发枪、火绳枪等能代表当时最强战力的军事力量轮番上阵,甚至还出现了法国雇佣兵的身影。这场持续8年的战争,战到最后,双方均精疲力尽,产生了厌战情绪。作为名义上的胜者,大清虽巩固了宗主权,然而却“虽胜尤败”,国力空耗,云贵总督兼任兵部尚书明瑞、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等八旗精锐折损雨林,军机大臣傅恒因此病死,缅甸贡榜王朝虽然保住了领土,但国势从此掉头直下,失去了南亚“小霸王”的光环,不得不臣服大清。
缅甸贡榜王朝鼎盛时期形势
公元1752年,缅甸贡榜王朝崛起,其开国君主“雍籍牙”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关系密切,积极学习欧洲先进枪炮战术,装备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燧发枪和火炮,传至第三代国君孟驳执政时期,缅甸已成为不折不扣的东南亚“小霸王”,他们横扫东南亚,向西北吞并阿霍姆王国和曼尼普尔王国(今印度东北),向北收服掸族土司,向东吞并南掌(今老挝),向南灭掉四百年历史的暹罗(今泰国),国势强盛,成为拥有领土面积210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人的大国。随后缅王又将目光瞄向中国云南境内,凭着其军力,迅速压服中缅边境上的诸多土司,派出部队向中国境内的土司征收“花马礼”,要求对方向缅甸贡赋钱粮。
当时在两国国境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土司,他们在中国和缅甸的夹缝中生存,“以华为父,以缅为母”,谁强大了就依靠谁。而此时的清朝,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北方的沙俄和西北的准噶尔,并没有把缅甸放在心上,政治上还是抱有将缅甸和平纳入朝贡体系的想法,希望缅甸主动纳贡,不想大动干戈。
与准噶尔、沙俄相比,缅甸确实只是疥癣之疾
在得知缅甸向中缅边境土司索要供赋后,清朝震怒,因为对于封建王朝而言,供赋代表的是国家的“脸面”。清王朝一向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在与他国的外交中,十分在意等级尊卑关系,而维持这种等级制度的关键就是“朝贡外交”。对于清王朝而言,缅甸此举,无异于是在挖大清的墙角,挑战清朝的权威。
对于中国封建帝王而言,八方来贺、四海咸服是其最高理想
公元1758年,清朝平定了长达80年的准噶尔叛乱,清政府的注意力终于从西北转向了西南,开始对缅甸挑衅清朝的行为采取强硬态度,中缅边境局势逐渐紧张。于是,一场持续8年的清缅战争,就此展开。这场战争前后打了4轮,清军虽占有人数优势,但从一开始就犯了自大轻敌的毛病,加上气候影响,屡战屡败,可以说打得十分窝囊。
1.第一次清缅冲突,云贵总督刘藻畏罪自杀。
公元1762年,缅属贡榜王朝军队开始入界骚扰。特别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骚扰规模骤然升级,缅甸占领了车里(现在的西双版纳)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榄坝,其兵锋甚至深入内地思茅,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以补充缅甸入侵暹罗所需军饷和劳力。缅甸甚至发文中国,宣布车里为缅甸领土。
满清云贵总督刘藻,当时已是64岁高龄的老人,他出身举人,不谙军旅,调度无方,仅派3000绿营兵围剿,结果被缅军击溃,参将何琼诏、千总薛士后、外委陶国兴全部阵亡。战败后,云南绿营又虚报战功,刘藻稀里糊涂向朝廷报捷。得知真相后,乾隆帝大怒,将刘藻革职。惊恐之下,刘藻畏罪自杀。
2.第二次清缅冲突,清军被缅军迂回包抄,溃不成军。
刘藻死后,乾隆帝委派陕甘总督杨应琚到达云南,接任云贵总督,调集兵力一万四千人,对外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对缅开战。但缅兵一路坚壁清野,清兵并无多大战果。
在清兵发动攻势后,缅王孟驳并未惊慌失措,派出将领“莽聂渺遮”率兵一万,与清兵对抗。“莽聂渺遮”颇懂军事,以奇兵四千,沿独龙江北上,直插腾冲,抄了清军的后方。对此,清军毫不知情。等到杨应琚得到战报后,缅军已经拿下了腾冲。并且最要命的是,即便是清军主力方向,清军也吃了大亏,缅军装备的是燧发枪,射速、火力都远胜清军的火绳枪。清缅两军交战四日,虽然互有死伤。但明显清兵伤亡更大。
这时,迂回到清军后方的缅军开始南下,清军再次溃败,此次战斗,清军战死1899人,病故3708人。战后,杨应琚谎报军功,称清军大捷,前后斩杀缅军万人。乾隆也不是傻子,发现虽然捷报不断,但战斗的地点却离内地越来越近,随着侍卫福灵安将真实情况报告后,乾隆大怒,将杨应琚逮捕进京赐死。
缅军的燧发枪,比清军的火绳枪更适合丛林作战
3.第三次清缅冲突,清军八旗出战,缅甸派出象阵,兵部尚书明瑞战死。
经历过前两轮战斗的失败,乾隆终于意识到了缅军的战力已非云南绿营可以匹敌,于是他调派大学士、兵部尚书明瑞出任云贵总督,同时,调遣三千八旗兵、八千四川绿营兵、一万贵州绿营兵前往云南助战。为了压制缅军的火力优势,清朝还给前线调去了很多大口径的火炮。可以说,这一次,清朝终于认真起来了。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明瑞在给每兵准备两个月的粮食,又征调到了八万匹马、驴、牛为作战及后勤用后,带着25000人,与参赞大臣“额尔景额”兵分两路,杀入缅甸腹地。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缅甸首都阿瓦(现在的曼德勒)。他的想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战灭了缅甸贡榜王朝。
一开始,战局进展得十分顺利,满洲铁骑长驱直入,直捣缅甸首都阿瓦。但由于缅甸的气候湿热难耐,在酷暑和瘟疫面前,清军很快就受不了了,清军中的瘟疫越来越严重,粮草也逐渐耗尽。慢慢的,缅甸开始占据上风,他们派出小股部队,将清军的后勤、军情线路全部切断,还出动象阵,与清兵对抗。
象阵,在南亚战争中威力巨大
内外交困之下,清军无奈后撤,明瑞等八旗将领,为掩护文官和伤病员撤退,主动率兵断后。最终,明瑞重伤后,将发辫割下交给仆人带回国内,自杀身亡。领队大臣“扎拉丰阿”阵亡,参赞大臣“观音保”以身上携带的最后一支箭刺喉自杀。清兵突围中共有千余名官兵战死,但文官和伤员基本安全返回大清。
乾隆听闻明瑞大败身亡的讯息,震怒无比,将延误军机的“额尔登额”逮捕进京,处以磔刑,同时北路军的云南提督谭三格也被处死。明瑞的灵柩归京后,乾隆帝亲临吊唁,赐谥号“果烈”。
4.第四次清缅冲突,国舅傅恒出马,战事却不了了之。
明瑞死后,乾隆一心想报仇雪恨,他任命军机大臣、国舅傅恒为经略,大学士阿里衮、阿桂为副将,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负责对缅作战。由盛京将军亲自挑选,调集了两千索伦兵,一千锡伯兵、一千吉林兵、四千八旗兵、一千蒙古厄鲁特骑兵会同贵州、四川两地一万三千名绿营兵出战。此外,傅恒还调拨了两千福建水师助战。可以说,乾隆这次是把老本都掏了,就是为了打赢缅甸。
索伦兵,被誉为帝国的刀锋,清朝前中期所有对外战争,均作为精锐使用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傅恒正式出征。大军临行之时,乾隆亲自在太和殿授予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八月,清军开始进入缅甸作战。这一次,缅军全面处于下风。陆战,缅甸骑兵打不过八旗和蒙古骑兵。缅军虽然有燧发枪,但清军有各种口径火炮,大炮一响,直接压制燧发枪。打水战,缅军也是打不过清军水师。而且,清军这一次的战略思路也很稳健。傅恒背靠云南,稳扎稳打,不给缅军任何偷袭的机会。缅军只能坚壁清野,利用主场优势与清军打防御战。
然而,缅甸的气候环境再次成为大清的劲敌。清军此次出征三万人,真正战死的才一千有余,而染病的却高达万人。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叶相德等,竟然先后在前线病死,就连统帅傅恒本人也染病卧床。
仗打到这份上,双方均无心再战,缅甸虽然占据主场优势,但统帅“诺尔塔”明白缅甸无力支撑与中国的长期战争。因此,双方将领都在未取得本国君主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议和停战。几经交涉后,双方于十一月十六日正式议和,缅军14名将领与清军12名将领作为代表,谈判画押,互赠礼物,正式停战。截至十一月二十一日,清兵全部撤入中国境内。就这样,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九百多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傅恒归国后不久,就病死在北京
清缅议和后,暹罗华人郑信趁机起义。不久,暹罗重新独立,并迎来了复兴。缅甸称霸东南亚的美梦,也彻底破灭。18年后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缅甸国王孟云为应对暹罗等邻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向大清奉表称臣,正式纳入东亚朝贡体系。
往期介绍,点击可查看:
站在欧亚大陆视角下,看待清统一准噶尔之战
六十万准噶尔人屠戮殆尽,乾隆下令:永绝根株
和通泊之役,八旗精锐割辫血战,全军覆没,北京城家家戴孝
大沽口之战,中国军队击沉外国军舰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喜马拉雅山下,为何埋葬着来自中国东北的清军士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