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一个不停拆墙的国家。
1939年8月23日,斯大林和希特勒达成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稳定苏联后,希特勒可以放心开始自己的表演了。伙同苏联再次瓜分完波兰后,希特勒调转枪口对准了英法两国。
当然斯大林也没闲着,当希特勒大军西调的时候,1940年6月,苏联大军兵临罗马尼亚城下,向罗马尼亚“索回”了比萨拉比亚,也就是现在的摩尔多瓦。
不过我们发现当初的比萨拉比亚是个濒临黑海的地区,而如今却是一个距离海岸不到2公里的内陆国,当初的100多公里海岸线竟然归了乌克兰。
因为没有出海口,摩尔多瓦成为一个内陆国,就像中国的东北与日本海一样,尽管海就在眼前,却只能“望洋兴叹”。地理的封闭极大限制了摩尔多瓦经济发展,只能借道多瑙河下海。
那么摩尔多瓦的“望洋兴叹”是如何造成的呢?为什么苏联从罗马尼亚抢回来的海岸却送给了乌克兰呢?
这要从比萨拉比亚的历史变迁和苏联分而治之的政策说起。
1、比萨拉比亚的前世:
马克思曾说:“从彼得大帝以来,消灭罗马尼亚民族始终是俄国进行阴谋和战争的目的。”
为什么彼得大帝看罗马尼亚这么不爽?因为从彼得一世开始,就制定了一个侵略世界的计划,被历代沙皇奉为圭臬,并被不断完善发展,成为沙俄的基本国策:北击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西攻波兰,确立沙俄在东欧的霸权,作为进一步向西欧扩张的基础;西南攻奥斯曼土耳其,以取得黑海出海口,打通地中海通道;东讨中国,获得太平洋沿岸暖水港;南向波斯,进入印度洋。
在这份沙俄基本国策中,欧洲方向的扩张是重点,沙俄信奉东正教,一直以罗马帝国的正统自居,以恢复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布尔)为己任。从17世纪至19世纪,241年的时间,俄土之间爆发了10次大规模战争,平均不到20年就要进行一次。
罗马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北部,只有占领这里才能冲出东欧,走向地中海,走向世界,用中国的话说,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一、罗马尼亚地区,东临黑海扼守土耳其海峡;二、南扼多瑙河;四、南下罗马尼亚,可以从侧翼迂回包抄欧洲的心脏;五、土地肥沃,被称为巴尔干的粮仓。
罗马尼亚并不是无主之地,从14世纪开始,罗马尼亚地区出现了三个公国,即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但在东欧,这样的小国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
比萨拉比亚同东欧很多公国一样,只能沦为各大国之间角力的舞台,是各国玩弄强权和秘密外交的场所,比萨拉比亚每一次归属都牵扯大国的利益。
从15世纪开始,这三个公国逐渐向奥斯曼土耳其臣服,成为旗下的自治公国,一场持续了241年的大战就此展开。
在1711年,第三次俄土战争之中,沙俄第一次开进了摩尔多瓦,但直到1812年的第七次俄土战争,沙俄才根据《布加勒斯特和约》,割占了比萨拉比亚,这样俄国西南边界就推进到了普鲁特河、多瑙河一线,距离君士坦丁堡只有一步之遥了。
对于这场大国之间的政治交易,马克思说,土耳其无权处理比萨拉比亚,因为罗马尼亚各国是独立的,主权并不属于土耳其。对于俄国借土耳其之手抢走了罗马尼亚人的比萨拉比亚,“不承认这种兼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这也为苏联解体后的摩尔多瓦独立埋下了伏笔。
比萨拉比亚成了沙俄继续向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土耳其发动侵略的桥头堡,不过由于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差点一朝回到解放前,比萨拉比亚的南部归还给了摩尔瓦多。
吃了还能吐出来?沙俄从不是这样的人,所以1877年第十次俄土战争爆发了,不仅重新夺回了比萨拉比亚的南部,还把保加利亚变成了自己的自治共和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也从土耳其独立出来。
尽管在俄土之间反复折腾,但比萨拉比亚土地上的人们一直渴望民族独立,对于他们来说“俄国就是各民族的监狱”。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碎了执掌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列宁宣称被沙俄“兼并的民族和部族,都享有同俄国分离的完全自由。”
沙皇制度崩溃了,沙俄帝国的版图也随之崩溃,1918年4月,比萨拉比亚“国家议会”以70%的票数通过同罗马尼亚合并的决议。
尽管列宁有言在先,但那时候,俄国还是沙皇的俄国,此时苏俄已经建立,面对罗马尼亚统一了比萨拉比亚,说“不具备国际法的效力”,这为1940年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2、摩尔多瓦的今世:
1939年8月23日,苏德根据密约划分了自己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苏联不仅重新获取了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东部,在“秘密议定书”中还有一条专门提及了比萨拉比亚:“苏联关系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它在政治上对该地区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10个月后,当希特勒的大军已经将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赶下了海,高卢雄鸡已经彻底跪舔希特勒的时候,斯大林利用罗马尼亚孤立无援之际,在6月26日向罗马尼亚发出了一份照会:一、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布科维那北部(6000平方公里)交给苏联,作为罗马尼亚占领比萨拉比亚22年的“利息”,苏联大度地说,利息已经很低了,北部的土地“在程度上是微不足道的”。
面对苏军的兵临城下,西方“文明”国家正忙着抵抗或者匍匐在希特勒的脚下,德国的大军正忙着准备渡海,打进英伦三岛,根本顾不上罗马尼亚,面对苏联的最后通牒,罗马尼亚不得不妥协,割让了上述土地。
这样,斯大林终于建立了一条北起芬兰湾、经波兰至黑海的“东方战线”,罗马尼亚人民刚实现22年的统一再次被分裂。
比萨拉比亚及布科维那北部被割让后,并没有以一个整体存在,苏联对其进行了重新拼接,而是将其分为了两部分。
布科维那北部以及比萨拉比亚北部的霍廷地区,比萨拉比亚南部的伊兹梅尔地区划归乌克兰;
剩余比萨拉比亚大部,与早已加入苏联的德涅斯特河东岸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组成“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改称摩尔多瓦)。
面对苏联的“凌辱”,致使国家的分裂,罗马尼亚人民很愤怒,所以当希特勒调转枪口对准苏联的时候,罗马尼亚人民积极参加,出兵30万追随德国大军,1941年“收复失地”,收复了比萨拉比亚,然而对着德军的失败,苏联红军攻入罗马尼亚,“罗共”领导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罗马尼亚政权,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并同苏联签署了条约,同意恢复1940年6月的边界,这样,一切又回到了战前状态。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红场的红旗落地,摩尔多瓦也从“社会主义共和国”变成了“共和国”,8月27日,正式独立。
尽管摩尔多瓦族与罗马尼亚族,同宗同源,都是达契亚人的后裔,但是经过苏联文化50多年的洗礼,尽管摩尔多瓦族占75%,但是俄语已经是通用语言,摩尔多瓦已经不再认同统一的罗马尼亚了。所以1994年公投,支持与罗马尼亚统一的不到3%,支持独立的反而高达97%。
3、苏联分治,乌克兰捡了大便宜:
1940年,苏联“抢”回比萨拉比亚后,乌克兰不仅获得布科维那北部以及比萨拉比亚北部的霍廷地区,还拿走了比萨拉比亚南部的伊兹梅尔地区,南部可是块宝地,位于多瑙河河口,增加了100多公里的海岸。试想,假如乌克兰没有这块土地,在丢失了克里米亚之后,其海岸线就只剩德涅斯特河至克里米亚半岛这一小段海岸线。
在苏联和罗马尼亚关于比萨拉比亚的争夺中,乌克兰仅仅付出了面积为4163平方公里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就获得了带着海岸线的大片土地,而且摩尔达维亚并非“自古以来”就属于乌克兰,可以说在这波争夺中,是个大赢家。
为什么苏联要把比萨拉比亚南部海岸转让给乌克兰呢?
其实这是苏联的惯用的分治手段,比如在中亚的费尔干纳谷地,一块盛产瓜果、棉花、粮食的谷地,尽管谷地不是很大,但是苏联还是将其一分为三。将谷底划给了乌兹别克斯坦、谷口划给了塔吉克斯坦、谷地四周的山峰丘陵则分给了吉尔吉斯斯坦,造成了三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犬牙交错布局,从而对三个加盟国更好控制。
苏联在比萨拉比亚也是用的同样手法,将比萨拉比亚北部及南部沿海地区划归乌克兰,剩余部分再与德涅斯特河东岸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组合起来,这样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摩尔达维亚。相比较摩尔多瓦人和乌克兰人,俄罗斯显然跟同根同源的乌克兰更亲切,需要乌克兰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看住摩尔达维亚(摩尔多瓦)。
而乌克兰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将本就不属于自己的4163平方公里的德涅斯特河东岸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分离出去。
苏联不仅将比萨拉比亚南部沿海等地划归了乌克兰,在文化、经济、民族上对“回归”的比萨拉比亚一直采取压制措施:
经济上:一是经济中心在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新成立的摩尔达维亚,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东岸面积占比不足15%,却贡献了40%的GDP,90%的发电量。二是工业体系方面不完整,以电力和机械制造为主,没有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这就造成了摩尔多瓦对苏联(俄罗斯)的依赖。经济上的不平衡,也使得1992年摩尔多瓦和德左发生的内战,以摩尔多瓦失败而告终。
文化上:“去罗马尼亚化”,文字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部分,苏联强制推行俄国的西里尔字母取代摩尔多瓦的罗马尼亚语字母,将新“文字”称之为摩尔多瓦语,以切断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的文化联系。
民族上:将不服从苏联统治的罗马尼亚人放逐到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迁入乌克兰以及俄罗斯族移民,充实摩尔多瓦人口,改善人口构成。
由于苏联的分治政策,让摩尔多瓦对苏联(俄罗斯)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在意识形态上与罗马尼亚已经有了严重分歧,甚至不再认同罗马尼亚,这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人们不愿随着摩尔多瓦一起独立,反而申请加入俄罗斯;二是摩尔多瓦对罗马尼亚的认同下降,不愿意加入罗马尼亚。
而由于南部沿海地区被划给了乌克兰,使得摩尔多瓦,只闻潮水声,不能入海流。唯一庆幸的是,摩尔多瓦南部,与罗马尼亚、乌克兰两国交界处有一段1公里左右的内河港口朱朱列什蒂港。靠着这个港口,摩尔多瓦得以“借河出海”,目前这座内河港口,可通行万吨级轮船,也算是一种欣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