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0 元
金券:358 券
金豆:2106 点
阅读权限:150
精华:4
钻石:0 元
金豆:2106 点
金券:358 券
银豆:0 点
|
在为大家介绍法国历史的时候,曾说到过“欧洲之父”查理曼经过一生的征服,缔造了一个地跨中西欧的基督教大帝国——查理曼帝国。
但在查理曼死后不久,整个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东法兰克、中法兰克和西法兰克三个王国。并在此后,三个王国发展出了不同的习俗、民风、语言,成为了独立的国家,奠定了日后的德意法三个民族国家。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在上一期为大家说完了西法兰克和法国的历史,今天再为大家说说东法兰克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为德国的历史故事。
从东法兰克到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签订了《凡尔登条约》瓜分了查理曼帝国。其中,路易·加洛林获得了帝国东部,建立了东法兰克王国。
虽然东法兰克王国保存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但是当地的文化、经济及政治比起开发较早的中、西法兰克地区来说较为落后,从查理曼那里继承的“罗马人皇帝”头衔也始终在中、西法兰克两个王国轮流。
而且东法兰克王国还是面临蛮族入侵的前线地区,一直受到马扎儿人和维京人的入侵和袭扰。在抵御蛮族的过程中,境内的萨克森、巴伐利亚、士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四大公国相继崛起,而国王的权力却越来越小。
维京海盗
到了911年,加洛林末代君主“孩童”路易去世,加洛林王朝绝嗣,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被推选为新的国王。
但是在康拉德继位后,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很是不服气,多次发动了针对康拉德的叛乱。康拉德为了平息内乱,让亨利做了自己的继承人,答应在他死后让亨利继任为东法兰克国王。
919年,“捕鸟者”亨利继位为亨利一世,萨克森王朝建立。因为亨利加冕时拒绝基督教的涂油仪式,没有得到教会的承认,所以亨利也被称之为“无柄之剑”。
到了公元936年,被誉为“德意志祖国之父”的奥托大帝继位,一改他父亲亨利对其他三大公国的宽容态度,开始对内打击反对势力,对外同马扎儿人抗争,并在955年的莱西菲尔德战役中歼灭了马扎儿骑兵,解除了马扎儿人入侵的威胁。
在奥托大帝的文治武功之下,使得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因此萨克森王朝也常常被冠以奥托之名称为“奥托王朝”。
奥托大帝
与此同时,罗马教皇为了摆脱意大利城市贵族的控制,教皇约翰十二世向奥托大帝求援。于是,奥托大帝率军进入意大利帮助教皇平定了罗马的叛乱,并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王国纳入东法兰克的版图。
教皇为了感谢奥托大帝的援助,962年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亲自加冕奥托大帝为“奥古斯都”,成为了罗马人的皇帝,德意志第一帝国——就是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在此时开始形成。
加冕后的奥托大帝还与教皇签订了《奥托特权协定》,确立了教皇要对皇帝的绝对忠诚,教会继承人选也要由皇帝决定。
虽然“奥托特权”使得德意志皇帝成为了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但也成为日后皇权和教权之间冲突不断的根源。
1024年,末代君主亨利二世死后无男嗣,奥托大帝的玄外孙康拉德二世继位为国王,皇位又再次转到了法兰克尼亚王朝手里。
法兰克尼亚王朝的历代君主继承萨克森王朝的传统,不断加强对意大利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以保证帝国的影响力。
神圣罗马帝国版图
但在此时,天主教会中诞生了一批强调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克吕尼派修士,在全西欧范围内掀起了强化教会力量的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因教皇格里哥利七世是改革的领袖而被称之为“格里哥利改革”。
在1075年,格里哥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废除“奥托特权”里规定皇帝可以对神职人员授职的规定。当时的皇帝亨利四世得知后,不仅不退让,还打算废黜格里哥利。
格里哥利在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下诏将亨利四世开除出教,宣布任何基督徒对亨利四世的宣誓无效,收回其统治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权力。
消息一出,德意志境内反皇帝一派的主教和贵族们组成联军,要求亨利四世退位,发起了叛乱。
亨利四世迫于形式不得不向教皇低头乞求原谅,在1077年1月到意大利教皇居住的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才得以晋见,在一番痛哭流涕后得到了教皇的原谅,恢复了他的权力和教籍。这件事就是标志教皇权力开始崛起的“卡诺莎觐见”事件。
亨利四世冒雪求见教皇
亨利回国平定了叛乱后,立即带兵进军意大利,教皇格里哥利七世逃离了罗马,客死他乡。但是后继的教皇依旧与皇帝展开激烈斗争,不断煽动德国境内的封建主继续反对皇帝。
在长期的斗争中,大家都已经精疲力尽。最终在1122年,双方暂时达成妥协,订立有利于教皇的“沃尔姆宗教协定”,规定德国主教由教会选举,选举出来的主教由皇帝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节,和教皇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牧杖和指环才能作数。
1138年,法兰克尼亚王朝末代君主亨利五世死后无嗣,士瓦本公爵“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以亨利五世的姐夫身份继承了帝位,霍亨斯道芬王朝建立。
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国最成功的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确立了各封建诸侯必须要为皇帝服兵役的采邑法令,并六次进军意大利,一度恢复对意大利北部的控制。
另外,腓特烈一世还与英格兰“狮心王”查理一世、法兰西“狐狸”腓力二世,在1189年一同领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他们三人也被称之为“中世纪三大著名君主”。
因此,在他执政期间,德意志帝国获得了“神圣帝国”的称号,狭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式成立。
从分裂走向更加分裂
原本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就存在许多实力强大的诸侯,罗马天主教会和欧洲的法兰西、英格兰、拜占庭等国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统一的德国存在,一直不断煽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侯造反。
诸侯并立的神圣罗马帝国
还因为历代皇帝长期将国家重点放在入侵意大利和掌控罗马教会上,为获得国内诸侯们的支持,对内采取妥协政策。到了腓特烈二世时,直接对各大诸侯的割据政权予以承认,导致皇帝在实际地位上和诸侯并无两样。
而且帝国境内的城市独立性也很强,少数城市凭借自己的财富力量获得自治权,较小的城市也组建为城市联盟以保护自己的贸易权不被皇帝和诸侯们控制,比如打败了丹麦的汉萨同盟就是由一群德意志小城市组建而成。
因此,“神圣罗马帝国”这个称号正如伏尔泰所评价的那样“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在后期皇帝与教皇的斗争中,皇帝长期处于下风,搞得颜面扫地,甚至皇帝的继任权都要受到教皇的控制。
1356年,查理四世为了稳定帝国政局,防止教皇继续干涉皇位的继承,发布了“黄金诏书”,规定以后的皇帝从境内的七个大诸侯中选出,天主教会和教皇不能干涉选举。
此举虽然防止了教会对帝位继承的干涉,但是七大选候也很聪明,不会为了选皇帝而与另外六大诸侯树敌。所以他们经常都是选出较为弱小的诸侯作为皇帝,以方便他们的控制。
这样一来,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局势更加严重。
黄金诏书
直到143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通过各种联姻和外交,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此后的哈布斯堡家族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和军力一直把持着帝国皇位,开启了长达近4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家族通过控制神圣罗马帝国,大大提高了家族的威望和实力,为日后喜欢联姻的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娶妻、嫁女、讨儿媳等一些列政治联姻大开方便之门。
到了马克西米安的孙子查理五世时,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开枝散叶,法国的勃艮第公国、意大利的西西里王国、撒丁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尼德兰地区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西班牙及其美洲殖民地都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管制疆域。
再加上哈布斯堡家族此前已经统治的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地,查理五世成为了中世纪统治最多领土的欧洲君主,成功称霸欧洲。
“哈布斯堡帝国”版图
可是到了18世纪,这个家族却突然衰落,其原因令人困惑。然而科学家们最新研究发现,乱伦和近亲结婚可能是导致这个欧洲皇室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
因为哈布斯堡王室家族成员流行与他们亲属结婚的传统,以此保持家族血统纯正。但此举却对他们的后代产生可怕的结果,其后继君主中体质一代不如一代,心智也越来越低龄化。
比如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末代君主“中魔者”卡洛斯二世,八岁才会走路,三十岁时已经老态龙钟,还常遭受着幻觉和痉挛的折磨,这些都是典型的近亲结婚所带来的后遗症。
与此同时,法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之后日益强大起来。在上一期的法国篇中就为大家介绍了法国通过意大利战争、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那不勒斯王位继承战等一系列军事手段,一步步把哈布斯堡家族拉下了欧洲霸主的位置。
其中,在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在德意志地区率先爆发的宗教改革运动不仅是这场战争起因的根源,而且也是德国和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为了敛财,派人到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宣称人们只要购买了赎罪券就可以洗清自身的罪孽而升入天堂,不少诸侯和市民们对教皇的这种骗人把戏感到甚是不满。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德国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当年万圣节前夕,在卡斯尔大教堂门口张贴出了批判教皇的《九十五条论纲》,声称只要人们诚心向上帝祷告就可洗清罪孽,还提倡神职人员应该过早期基督徒的清贫生活。
又因为当时的教会资产遍布整个欧洲,特别是德意志境内有着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教会资产,这些教会土地和神职人员有着不向诸侯和国王交税的特权。
欧洲的国王和诸侯们早已对教会资产垂涎欲滴,借着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热度,许多诸侯宣布没收教会资产,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
德意志的各诸侯分为了信奉路德教的新教诸侯,和维持天主教的旧教诸侯两大阵营,二者围绕教产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
1618年,皇帝任命旧教徒的皇储费迪南二世为波西米亚国王,企图恢复波西米亚的天主教传统。波西米亚的新教贵族们为表示反抗,将国王的两个使臣从窗外扔了出去,这就是“掷出窗外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后,波西米亚宣布独立,此时已继位为神圣罗马皇帝的费迪南二世,联合南部的旧教诸侯们组成了“天主教联盟”,对波西米亚进行了镇压。
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掷出窗外事件
因为费迪南二世对新教的敌视态度,北方的新教诸侯联合英国、荷兰、丹麦等新教国家组成了反抗皇帝的“新教同盟”。
与此同时,在教皇国的号召下,与哈布斯堡家族有着血缘关系的西班牙等旧教国家也纷纷支持皇帝,加入了战争。
在战争后期,眼看天主教联盟就快取得胜利的时候,作为同是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害怕哈布斯堡王朝势力进一步扩大,突然宣布加入新教同盟,对哈布斯堡王朝宣战。
随着法国的加入,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改变,在新教同盟取得优势的条件下,双方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结束了长达三十年的宗教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关系的先例,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真正产生。
同时合约内容里面不仅承认了新旧教有着同等的权利,而且还要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能干涉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俨然成为了数百个独立国家的结合体。
从普鲁士到德意志第二帝国
在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地区惨遭战争的蹂躏,很多诸侯国在战争结束后劳动力严重不足,不得不恢复中世纪早期的农奴制,开起了历史的倒车,被称为“农奴制第二版”。
但在北方新教诸侯中的勃兰登堡候国,在战争中获得了东部波美拉尼亚及易北河地区的大片土地,又大量接纳其他国家的新教移民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还通过剥夺教会的财产积累了丰厚的原始资本。
1618年的勃兰登堡疆域
更重要的是在新航路的开辟后,勃兰登堡不仅靠近北海和波罗的海,而且还是易北河、奥得河出海口的起点,商业开始繁荣起来,原来德意志南部的商路也慢慢转移到了北方的勃兰登堡境内。
到1701年,勃兰登堡选候腓特烈一世以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为条件,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那里取得了普鲁士国王的称号,普鲁士王国正式建立。
后来普鲁士又通过七年战争、瓜分波兰等一系列战争,国土面积不断扩大,成为了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唯一能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抗衡的力量。
到了1740年,腓特烈二世继位后,他推崇法国的启蒙思想,自称是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主张科学和理性治国,在普鲁士实行奖励科学、发展工商、招揽移民、重视教育等政策。
虽然腓特烈二世所推行的开明统治,实际上是披着开明外衣的专制主义,但在当时的欧洲算是一种进步,深受启蒙思想家们的赞誉。
因此腓特烈二世还获得了“腓特烈大王”的称号,普鲁士也在他的统治之下成为欧洲强国。
普鲁士的兴起和扩张
但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作为法国邻国的普鲁士害怕法国革命会引起国内的资产阶级也跟着闹革命,于是加入了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大革命。
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法国军事天才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击败了反法同盟的主力俄奥联军,迫使哈布斯堡家族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只保留奥地利皇帝称号。
此后,拿破仑又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时,在耶拿战役中打败了当时陆军第一的普鲁士,被迫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领土组建为依附于法国的莱茵联盟。
至此,德意志地区分裂为三个大块——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和莱茵联盟。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意志众诸侯坐在一起商量成立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当时流行着两种方案:
第一种,建立一个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大德意志方案;
第二种,建立一个不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小德意志方案。
普鲁士和奥地利
之所以会有排除奥地利在外的小德意志方案,是因为许多诸侯考虑到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诸国中都有血缘关系,害怕新成立的德意志被卷入王朝战争中,另外也担心奥地利境内有大量的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难于管理。
最终两种方案进行了妥协,成立了由奥地利帝国代表为主席的德意志邦联。
德意志邦联在名义上是统一的,但是组织松散,各邦之间保持完全的主权,甚至都没有设议会,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为争夺主导权还经常发生擦枪走火的事情。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德意志各邦越来越渴望国家的统一。因为在不统一的国家里,各地实行的关税不一样,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导致商品流通非常困难,阻碍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而在众多德意志邦中,普鲁士因为大力的发展军工企业,工业革命发展较为深入,普鲁士政府也开始跟着资产阶级化,更加渴望统一德意志。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主张“小德意志派”的俾斯麦担任首相,开始着手德意志统一大业。
俾斯麦(右一)和李鸿章
俾斯麦上任后提出“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的问题”(铁指武器,血指战争),以及他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强硬手腕,因此俾斯麦被人们称之为“铁血宰相”。
依靠“铁血政策”,俾斯麦先在1864年联合奥地利发动了普丹战争,打败了对德意志地区虎视眈眈的丹麦,并将所占领的荷尔斯坦因地区大方的让与奥地利。
接着两年后,他指责奥地利对荷尔斯坦因管理不善,故意激怒奥地利,爆发了普奥战争。普鲁士大获全胜后,迫使奥地利解散德意志邦联,并且吞并了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
接下来,脾斯麦在还为加入北德意志联邦的南部诸侯国中散播法国要侵略他们的谣言,并故意激怒法国开战,爆发了普法战争。南德意志诸邦害怕被法国吞并,也宣布加入了北德意志联邦。
1871年法国战败后,威廉一世正式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成立,德国终于完成了统一。
走向最后的统一
虽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德国新皇威廉一世带有羞辱性质的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称帝,并割走了法国重要产煤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为法德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登基称帝
另外,在新皇威廉二世继位后,抛弃了他父亲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制定的“大陆政策”,开始着手争夺海外殖民地,改行“世界政策”,与英国和俄罗斯争夺远东利益。
于是,报仇心切的法国与英国、俄罗斯结成了三国协约,同时德国也为了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和俄罗斯的入侵,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结成了三国同盟。至此,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早已摩拳擦掌的两大军事集团以此为借口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正式爆发。
当时的欧洲已经和平了40多年,根本不知道此时战争的可怕,全部国家都以为三个月内战争就会结束。
但是随着参战国家越来越多,战争伤亡越来越大,战争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开始厌倦了战争,俄国率先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了一战。
到了1918年的时候,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其实已经没有一方想要再继续作战的了,大家真的都累了,连德国的新任总理也提出了停战要求。
但是只有一个人例外,那个人就是德皇威廉二世,他相信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想打了,所以现在全力进攻,协约国一定会想办法投降。
于是,忍无可忍的德国士兵和工人们仿效俄国十月革命发动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放到了荷兰,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得以结束。
德国十一月革命原本是想成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胜利的果实被资产阶级所窃取,成立了以社会民主党右翼首领艾伯特为总统的魏玛共和国。
实际上,一战后的德国继续保留了“德意志帝国”的国号,“魏玛共和国”只是历史学界对这一时期德国的称呼。这是因为制定新宪法的国民议会在德国小城市魏玛召开,制定的宪法也被叫做《魏玛宪法》,宪法中又规定了新德国实行共和制度,所以才有此称呼。
一战后的德国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形势很不容乐观,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德国在政治上,各党派权力斗争十分严重,外交上还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在经济上又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三十年代经济危机”。
货币贬值、工人失业、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来,国内的一些地区还萌生了独立的想法。
就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和纳粹党所宣称的“德意志民族至上,重建德意志帝国”的口号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希特勒执政后,开始实行白色恐怖,将其他政党驱逐出议会,并利用《授权法》取缔了所有非纳粹政党。在1933年12月1日颁布《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正式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国。
此外,希特勒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德国总体经济也因大量的军事订单,许多倒闭的工厂纷纷开工,工人重新得到就业,人们的生活开始得到改善和提高,并在1936年成功举办了柏林奥运会,使得希特勒和纳粹党大获人心。
希特勒出席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此时的德国不仅恢复了一战前的经济水平,而且成为了世界第三、欧洲第二的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和苏联之后。
恢复了元气的纳粹德国从此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疯狂扩充军事力量,不断打破巴黎和会上的各种限制,并在1938年合并了同为日耳曼民族又是希特勒故乡的奥地利,建立了大德意志帝国。
在外交上,希特勒与奉行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和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结成轴心国同盟,并干涉西班牙内战,以扶持西班牙法西斯主义上台。
面对德国不断破坏巴黎和会的规定,英法却采取绥靖政策,企图将战火引向东边的苏联,不断牺牲其他欧洲小国的利益来达到他们的预谋。
直到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英法盟友波兰的闪击战,英法才正式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二战前期,英法两国实行静坐战,对德宣而不战,给了纳粹德国吞并丹麦和瑞典的时间,以及集结西线兵力准备入侵法国的时间。
苏德瓜分波兰
当法国人还在天真地认为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的时候,德国的军事天才曼施坦因指挥A集团军从法、德、比利时三国边界的阿登山区突入法国境内,攻陷了巴黎。
法国战败投降后,德国的装甲军团横扫中欧、西欧和北非地区,但对英国的登陆作战计划始终因为海军力量的薄弱而不能成功。
随着战争的扩大和消耗,德国的工业原料开始显得匮乏,希特勒已经不能满足向苏联有限的进口石油、木材和煤炭,打算直接入侵苏联以控制资源。
更重要的是在二战爆发后,苏联趁着欧洲大乱之际,也在不断地蚕食和吞并周边国家,对德国做出了军事部署,严重影响了希特勒未来的东侵计划。于是希特勒撕毁了和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苏德战争。
与此同时,美国因为德国盟友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也加入了战争,以美、英、苏、中四国为首的反法西斯联盟开始建立。
二战中的德国及其占领区
1942年年底,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瓜岛战役中,轴心国集团节节败退,丧失了进攻优势,盟军在欧洲、北非、太平洋三大战区转入反攻阶段。因此,这三场战役也被当做了二战的转折点。
到了1944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同时苏联军队也已经反攻进入了德国本土。
1945年4月30日,苏联军队攻占柏林,大势已去的希特勒在总理府暗堡里开枪自杀,一个星期后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结束后,德国原来的部分领土被划给了波兰,剩下的部分又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美苏冷战开始后,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宣布合并,在1949年5月23日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就是西德。而苏联占领区也在同年的10月7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两德地区成为了两大对垒阵营的最前线,四国共管的柏林也被建立起了阻隔两德人民流通的柏林墙。
东德和西德
但同时美苏两国也在大力扶持两德发展,以向对方展示自己制度的优越性。
在美苏的帮扶下,再加上德意志民族自身的努力,两德在六十年代后很快就发展了起来。
东德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处于社会主义阵营领先地位,被誉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橱窗”,而西德在80年代末的GDP排到了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虽然两德在经济和工业上作为世界强国,但是由于美苏的压力和作为战败国所带来的政治遏制,两德在国际上的综合地位远不如英法等国,两德人民都迫切的希望能有一个强大而统一的祖国。
到了80年代末,趁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衰退的窗口期,两德人民积极谋划两德的统一,两德领导人也在不断游走各方以争取国际上对德国统一的认可。
柏林墙倒塌,两德完成统一
最终,在两德领导人对世界宣布“两德完成统一后,再无其他领土诉求”,并保证以后绝不与奥地利合并的承诺下,在1990年10月3日,东德正式并入西德,完成了最后的统一。
至此,世界上只有一个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