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0 元
金券:358 券
金豆:2106 点
阅读权限:150
精华:4
钻石:0 元
金豆:2106 点
金券:358 券
银豆:0 点
|
瑶族
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他们久居湖广山林地区,和中原王朝沟通不足。直到明朝,瑶族对中国的认同感仍不强烈,有明一代,瑶族经常叛乱,史称“湖广瑶乱”。明朝诸帝对瑶族采取了剿抚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对叛乱积极镇压,一方面又努力推动瑶族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强他们的国家认同。至万历时期,瑶族基本安定,至清代,瑶族已经完全归附。
明代的瑶族
一、湖广瑶乱的开始
瑶族按史料记载最早出现在湖南,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上随着北人南渡事件的发生,北来的汉人和湖南瑶族矛盾频发。此后瑶族逐渐南迁,迁入广东、广西。特别是广西,山林河道密布,十分适宜瑶族的生存,自此广西成了瑶族的大本营。至元代,按元朝史料所说,元朝湖南的瑶乱为13起、广东瑶乱10起、广西瑶乱28起,其中1325年的泰定瑶乱波及广西全省,而1330年的至顺瑶乱,暴动者高达2万余人,元军用时2年才将之平定。
双方冲突
明朝建立之后,定都南京,对西南方向,朱元璋派沐英等人进剿,沐英等人采取了集中打击元朝的策略,对瑶族保持了和谐态度,双方暂时和平。到了洪武十年,天下大定,明朝官僚治理步入正轨,对西南少数民族盘踞区渗透加剧。瑶族的暴动终于开始了。
洪武十三年,广东罗定的瑶族刘茅三聚众造反。刘茅三其实不是好人,在元末乱世中他就趁乱世之局,聚众落草,打家劫舍;天下安定后,刘茅三四处流窜,但作为土匪性质的盗贼,他只是被当地官府重点缉拿。直到洪武十三年,他扯旗造反,这才被明朝正规军盯上。当年广东卫所军对刘茅三的大本营进行了围剿,迅速镇压了他们的叛乱。
双方的冲突
二、改土归流的种子
明代瑶乱的一大特点,就是瑶乱频发,背后其实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加剧。正是因为汉瑶双方频繁的接触,才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在洪武十六年,粤赣之交的瑶族造反,其头目自称顺天王。这年明朝的申国公郑镇集合广东、江西两地卫所军对粤赣边境的瑶族山寨进行了大规模围剿,镇压了这次叛乱。洪武二十八年,明军又镇压了广东潭源瑶族叛乱。洪武三十一年,广东罗定的瑶族又因叛乱被镇压。
双方冲突
平定上述瑶乱之后,明朝改革了对瑶区的治理,凭借战场的胜利,明朝将过去王化所不及的瑶区,由完全放任自流改为开始设立怀柔州县。明朝给瑶族旧头目官职,比如广东西部的瑶族头领冯原泰,朝廷封他为从七品泷水县丞,负责专管该县瑶族,而他的子孙后代也会继承这个职位,但必须由朝廷册封。这样不论从实际权利还是官府名义上,冯原泰都取得了对泷水瑶族的治理权;而他接受县丞职务则意味着他的治民权限从形式上来讲是源于中央政府,这就为此后明清诸朝直接改土归流埋下了伏笔。
三、明代瑶乱频繁
永乐时期,因为永乐帝南征北战,尤其是对越南一战,直接震慑了西南群夷,所以永乐一朝,西南瑶族最为安定。永乐一共22年,广东瑶族11次到中央进贡土产,永乐帝也以厚往薄来的精神厚赐了他们,双方各得其乐。
明代的瑶族
仁宣时期,因为皇帝还算勤勉,中央没犯大错,双方关系依旧维持,但因为迁都北京,明朝对西南的管控力度下降;加上镇守太监制度完成,北京派太监镇守地方,这些太监贪婪成性,其代表就是宣德朝广东镇守太监阮能,他和兵部尚书陈汝言勾结,“溪峒土官袭荫,须厚贿”这就引发了瑶族的忌恨。
到了正统时期,以1446年罗定瑶乱为开端,明代瑶乱终于掀起高潮。1446年,瑶族土知州茅自得杀死了明朝流官千户汪义,举州叛乱,其规模愈演愈烈,并波及整个广东西部、广西东部,明军围剿10年才将其彻底剿灭。而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罗旁瑶乱。罗旁瑶乱始于弘治四年(1491),直到万历五年(1576)才被彻底剿灭,这85年间,罗旁地区的瑶族不断吸收四方瑶族,广东各地瑶族皆唯其马首是瞻,罗旁瑶族俨然独立政权。
按照广东籍著名史学教授林天蔚的统计,自1491年—1583年(万历十一年),92年间,湖广地区大规模瑶乱发生了57次,几乎一年半爆发一次。而说到影响深远的还得是1451年的景泰二年瑶乱,当时的反贼洗劫了茂名、化州、吴川等三处城池,明朝为了剿灭他们特意设置了两广总督的职务,明清两广总督职务自此始。
明代的广州城
四、交融
历史总是奇怪的,在万历十一年以前频繁的瑶乱,在万历十一年以后突然销声匿迹,原因何在?其实瑶乱并非突然消失,而是历史积累和突发事件结合产生的必然结果。
所谓历史积累就是明朝诸帝都积极促进瑶族开化,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融入明朝社会。促使瑶族出山定居是明代诸帝执行的一个政策。明代瑶族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三省的山林崎岖之处,洪武时期至土木堡之变前,明朝中央对瑶族的治理还是依托旧瑶族权贵,通过土官对瑶族进行间接治理。明清时代第一个两广总督、景泰朝的王翱在治理瑶族时则采取剿抚结合,他采取打击凶顽、胁从不问、分化瓦解的办法,极力拉拢亲明派瑶族山寨,打击分裂山寨,同时“各瑶僮人等已归者,必抚之以恩,来者必申之以义,号令必信,赏罚必公,巨恶必诛,小过必肴,而又整伤戎伍,坚甲利兵以临之,使既慕其义,又畏其威”。在王翱的治理下,明朝治瑶卓有成效,极大地加快了瑶族出山融入社会,但可惜仅过两年王翱离开,新总督不执行王翱的策略,于是瑶乱又起。
大明朝廷
瑶族叛乱,其实叛军战力不强,所依靠者唯有地利,“敌进我退”是叛军的主要战法,这是明朝始终无法剿灭叛乱的原因。因此景泰以后的明朝诸帝面对瑶乱,基本就采取封锁的政策,但对瑶乱无可奈何。
直到万历四年,在张居正改革下,明朝呈现中兴气象,开始对各种积弊进行解决。罗旁瑶族割据地方的现状终于被打破。这年在张居正支持下,殷正茂、凌云翼发兵十路共十万人合围罗旁,此战以铁桶战术,四面合围,全军齐进,迫使瑶族基地不断缩小,经过四个月的围剿,在杀死贼兵4.3万人之后,明军彻底剿灭了这个始于弘治四年的割据政权,这次进剿对瑶族的打击是巨大的,瑶族最大山寨的灭亡使得瑶族主力丧失,其余的瑶族分散开来,加上明朝快速在瑶族旧地广设流官府县,最终使得剩余的瑶族快速融入了明朝社会。
瑶族兵
文史君说
虽然唐宋以后,广东、广西地区已经开化,但两广地区少民众多,他们读书不多、长期居于山林,如果官府能善加引导,他们还是很乐于接受汉文化的,表现就是在倭患严重的明朝中期,经常能看到两广狼兵(两广少民部队,主要有瑶族、壮族)入东南沿海抗倭,他们为保卫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万历平瑶之后,自此两广瑶乱基本消失,此后的明清皇帝都没有对瑶族赶尽杀绝,也没有抹杀他们的习俗、文化,而是一视同仁,将他们视为治下百姓,共同发展,瑶族最终融入中华民族,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的包容性正是中国民族自立自强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林天蔚:《明代广东之瑶乱》,《岭南文化》1985年第2期。
麦思杰:《赋役关系与明代大藤峡瑶乱》,《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宋永志:《从瑶山到瑶村:明清时期广东瑶人聚居形态的演变》,《暨南史学》2014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