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0 元
金券:358 券
金豆:2106 点
阅读权限:150
精华:4
钻石:0 元
金豆:2106 点
金券:358 券
银豆:0 点
|
武侯祠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张“名片”,其中供奉着刘备以及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蜀汉重臣,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三国圣地”。千年以来,此地香火不绝,蔚为大观。
奇怪的是,其大门门匾上分明写的是“汉昭烈庙”,但过往游客无不以“武侯祠”来称呼。就连挂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牌上,也写有“武侯祠”三个大字。
那么,以惠陵、昭烈庙为主体的祠庙,为何会被称为武侯祠呢?
上图_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一、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且以臣为主,君为辅。这一独特现象,要分别从昭烈庙和武侯祠的发展说起。
蜀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兵败猇亭,退守永安白帝城,后托孤诸葛亮、李严,抱憾而逝。同年八月,蜀廷追谥刘备为“昭烈皇帝”,将其葬于惠陵。按《后汉书·祭祀志下》:“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说者以为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后有寝也。”
简而言之,依秦汉旧制,有陵便有庙。蜀承汉制,故惠陵附近必然建有“汉昭烈庙”,否则北地王刘谌如何能去哭庙?是以,象征着蜀国皇室的昭烈庙,便是后世武侯祠在成都的最早遗迹。那诸葛亮的祠庙,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上图_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
据《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诸葛亮去世后不久,便有人提议为其立庙,刘禅当即拒绝。无帝王之尊,谈何立庙?纵使诸葛亮再得人心,为其立庙祭祀,也的确有违礼法。见朝廷不给诸葛亮立庙,百姓们干脆自发祭祀,其规模之大,远近闻名。
直到诸葛亮去世29年后,荆州出身的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再次向刘禅进言,称丞相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若朝廷为其立庙,便可“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刘禅无奈,这才命人“为亮立庙于沔阳”,即定军山诸葛亮墓附近。
因诸葛亮生前受封“武兴侯”,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其祠庙被世人称为“武侯祠”。然而,沔阳位于勉县,非在成都附近,可知它与昭烈庙分居两地,且相距较远。既然如此,诸葛亮的武侯祠又是何时被搬到成都近郊,进而与昭烈庙“合并”的呢?
上图_ 李商隐 (唐朝诗人)(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
二、君臣一体宜同祀
唐代以降,武侯祠已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许多著名诗人前往“打卡”。如岑参《先生武侯祠庙》、李商隐《武侯庙古柏》以及杜甫《蜀相》。后者传颂度有多高,毋庸赘言。
而从诗歌内容上看,“武侯祠”附近常见“昭烈庙”,说明诸葛亮的个人祠庙已被纳入刘备陵庙的范围内。但这个过程,却并非是一蹴而就。
东晋时期,武侯祠便已出现在了成都。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桓温伐蜀,独留武侯祠,那昭烈庙此时又去哪了呢?
当然是早早被“推平”了。魏晋自诩为正朔,自然不会承认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故蜀汉灭亡后,昭烈庙也不复存在。直到南北朝时期,汉祚复兴,昭烈庙才有机会重新修建。
上图_ 南北朝时期
汉赵政权的建立者刘渊,虽为匈奴人,却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将昭烈帝刘备与高祖刘邦、世祖刘秀并尊为“三祖”。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也自称为西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
按《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先主祠在(成都)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修立而卑小。”又云:“诸葛武侯祠在先帝庙西。”
随着刘备崇祀地位的逐渐恢复,齐高帝曾命人在成都城以南、惠陵以东新修了一座昭烈庙,在这之后,位于少城的武侯祠,也被挪到了昭烈庙西侧。
上图_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人诗篇中所见武侯祠与昭烈庙,与此位置大概相符。如杜甫在《古柏行》中所云:“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李商隐《武侯庙古柏》亦云:“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不难看出:惠陵、昭烈庙与武侯祠曾分别独立存在。最西侧是惠陵,其东面依次是武侯祠与昭烈庙。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又云:“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可见武侯祠与昭烈庙距离很近,处在同一范围内。而这种排列格局,也一度维持数百年之久。
但杜甫恐怕也没想到,“一体君臣祭祀同”竟然真的在后世实现了。
上图_ 刘备、关羽、张飞
三、弄拙成巧的君臣合祠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王朱椿前往封地,见昭烈庙人影稀疏,而武侯祠内却香火鼎盛,遂以“君臣一体为由”,将诸葛亮像和牌位移入昭烈庙中,置于刘备像东侧,而后又将关羽、张飞像置于西侧。
朱椿是洪武大帝之子,为皇室子弟,自然要维护同为皇帝的刘备。但他没有想到,自己这番“苦心”却被百姓们给误解了。
原来,诸葛亮的牌位、塑像与刻立在武侯祠中的唐代《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都被放入了昭烈庙中,不明就里的百姓在看到这几件带有诸葛亮个人色彩的物件后,自然便下意识地认为:昭烈庙就是“武侯祠”。
朱椿先入为主,认为诸葛亮的风采不该盖过刘备;而百姓们也先入为主,认为他们祭拜的人是诸葛亮,这才把盛放诸葛亮像的昭烈庙叫作“武侯祠”。而这种现象,则源自于蜀地百姓对诸葛亮的尊崇心理。
诸葛亮治蜀期间,政通人和,“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于是“终于邦域之内,(蜀人)咸畏而爱之”。故诸葛亮去世后,百姓纷纷为其祭祀。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又据《三国志·诸葛瞻传》记载:“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
蜀人对诸葛亮崇敬有加,爱屋及乌之下,就连其子诸葛瞻也美名传播。正是在这种风尚下,武侯祠仍能在昭烈庙被毁之后,继续维持香火。而成汉皇帝李雄重修武侯祠于少城之内,也是为了收买人心,好令蜀人归附。
及至后世,蜀人崇祀诸葛之风未曾断绝。因此,即便朱椿把武侯祠迁入了昭烈庙中,但在蜀人心中,诸葛亮才是他们崇祀的主要对象。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明朝末年,武侯祠曾毁于战火,如今见到的武侯祠,为鞑子入关后所建。时人崇敬武侯,故将刘备置于前殿,将诸葛亮置于后方主殿。只不过,为了彰显君臣之义,昭烈庙的地势才会略高于武侯祠。但诸葛亮的主祀地位,却在此后得到了确定。
时至今日,官方遵循民意,将其名称确定为“武侯祠”。以民国邹鲁诗所言,此之谓:
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皆称武侯祠。
由来名为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陈寿撰,裴松之注 《三国志》
[2]范晔撰,李贤注 《后汉书》
[3]潘时彤撰 《昭烈忠武陵庙志校注》
[4]李加锋 《从“君臣合祀”看“君臣一体”》
[5]董珺、梅铮铮 《成都武侯祠两个不合历史、礼制现象的文化释读》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