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0 元
金券:358 券
金豆:2106 点
阅读权限:150
精华:4
钻石:0 元
金豆:2106 点
金券:358 券
银豆:0 点
|
【1】
自遣
唐 · 李白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花下独酌,不知不觉已到了日暮时分,阵阵清风吹过,花落满衣。月光皎洁如水,微醺下迈着轻飘的步伐沿着潺潺溪水而行,头顶时不时飞过三两只归鸟,夜越来越深了,路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
诗很美,既有独属李白的那种洒脱,又带有淡淡的孤独之感。“不觉暝”三字说明喝了很长一段时间。一个“盈”说明落花很多,画面感十足。半醉半醒间,他沿着溪水追寻明月,夜深了,鸟也归巢了,寂静极了。落花、流水、皓月、归鸟独属他一人,漫步其中,超然物外,自享其乐。
【2】
松下雪
唐·司空曙
不随晴野尽,独向深松积。
落照入寒光,偏能伴幽寂。
不会随着天气的晴朗和身在平坦的原野而消失殆尽,独自走向茂密的松林中沉淀下来。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射其上,发出耀眼的寒光,更能伴随着幽静的环境而静静待着。
雪本没有人的意识,诗人却用了“不随”和“独向”,一下子雪就活了起来,而且有了人的意识,它避开原野,独向深松,都是心甘情愿、主动选择的结果。
当原野的雪因为日光消失不见之时,深松下面的积雪却发出耀眼的光芒,它更喜欢陪伴深林中那幽寂的松树。一个“偏能”说明了它的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的品格。
很多时候,选择确实很重要,雪想要不消失,想要发出耀眼的寒光,就要承受得起“幽寂”。雪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3】
莲亭
唐 · 朱景玄
回塘最幽处,拍水小亭开。
莫怪阑干湿,鵁鶄夜宿来。
莲亭坐落在曲曲折折的水塘最深处,这里环境清幽,因为塘水经常拍打着亭子,你就不要嫌弃栏杆太湿了,这里是鵁鶄每夜的住宿之地。
鵁鶄: 读jiāo jīng , 生活在山塘的一种鹭。
曲径通幽处,来到了目的地——莲亭,本打算一饱眼福,没想到因为塘水的缘故,栏杆湿了,顿生埋怨,殊不知,这是鵁鶄每晚的住宿之地。人嫌弃的地方,却是池鹭的家。
【4】
醉眠
唐 · 杜牧
秋醪雨中熟,寒斋落叶中。
幽人本多睡,更酌一樽空。
秋雨淅沥,酒醪熟了,落叶飘零,更显得斋堂清寒不堪。幽居之人,本就多睡,不妨再来一杯浊酒吧。
酒是个好东西,人生得意须尽欢,失意时也可以借酒浇愁。正值秋雨绵绵,落叶纷飞,喝上一杯家酿的浊酒,再酣眠一场,岂不美哉?
诗人杜牧有大才,可终究是生不逢时,心中的抱负没能实现。看遍世间荣辱的他,彼时已经厌烦透了那个污浊不堪的凡世。
酒熟和落叶无不告诉我们秋天到了、岁月如梭、时光易逝。紧接着出现了全诗最重要的意象——幽人,它也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借助酒醪酣然入睡,这种惬意是肮脏的世俗世界所没有的。内心的宁静、安然、自在远比俗世的种种更为重要。
【5】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皇帝下诏问我山中有什么,作诗以答之。山中有什么呢?只有那来无影去无踪的白云。只有看到它我的心才能感觉到愉悦,不能把它送给你了。
山中宰相陶弘景,是大隐。梁武帝本意是让他出仕,意思是山中并没有什么好东西,有啥可值得留恋的呢?陶弘景不卑不亢,做了回答。山中自然有很多东西,他又为何独独拿出白云呢?
白云自古就是隐士的标配。陶渊明有“云无心以出岫”的名句,唐代诗僧皎然说:“有形不累物,无迹去从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白云是他们三人的象征。
似乎无法将白云给梁武帝,略有遗憾之意,然一个“怡悦”就表明了诗人的态度。“只”和“自”更是将白云占为己有,身处红尘的皇帝又怎么耐得住寂寞呢?一个“不堪”已经彻底将皇帝排除在外了。
【6】
题崔逸人山亭
唐 · 钱起
药径深红藓,山窗满翠微。
羡君花下醉,蝴蝶梦中飞。
山里有小亭一座,小径曲折,芍药花开正艳,下有苔藓,二者交相辉映,红光闪烁,推开山窗,两山排闼送青来。山花烂漫,春色无边,真是羡慕朋友你可以在花下买醉,酒后酣眠,蝴蝶翩翩起舞,不知今夕何夕。
这是一首题壁诗,诗题中的崔逸人早年也曾在终南山隐居,和王维,裴迪,钱起等人友善。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王维的小舅子。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山亭之景,芍药花开,花下有苔藓点缀其中。窗外层峦叠嶂,又正值春季,可谓是美不胜收。一个“深”和“满”不是写颜色,却使色彩丰富了起来,满目春色。
花下饮酒,妙不可言,又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既可以看出崔逸之洒脱隐逸的生活状态,又表明了诗人对好友的羡慕之情。
【7】
山下泉
唐 · 皇甫曾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山下的泉水,水面波光粼粼,映照出山之本色,澄澈的泉水上可以看到林木的倒映。不要理会泉水流经山石发出的喧嚣之声,却独自回忆山中的静谧。
诗人皇甫曾,生活在盛唐和大历年间,是诗佛王维的弟子,和哥哥皇甫冉都擅诗文,名望相亚。
在诗人的眼中,山水可不仅仅是山水这个自然景物,还寄托着诗人自己的人生观。观山赏水时的诗人,也在探寻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物我中试图寻求一种平衡,好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诗的前两句重点描写泉水的清澈,同时山之本色和林木之景也倒映其中,可谓是水中有景、山中有水,环境清幽。诗人用了一个“带”和“倒”,既有山本来的景致,或是草木之幽绿,或是山石之状,又将影子和实物的关系交代得很清楚。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重点放在了内心活动上面,泉水这个客观的景物是他心灵的外在表现。泉由山中而来,最后流到山下,这本是自然规律,可诗人却说泉水途经山石发出的响声很是喧嚣,让他回忆起了 山里的安静。这响声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宦海沉浮后厌倦之物呢?身在仕途,心却在山间,是那个时代文人共有的一种心理。
【8】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四下漆黑,不见明月,突见那渔船上的孤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发出像萤火一样的点点光亮。微风袭来,河水泛起涟漪,微光在水面四散开来,像满天的星辰一样。
诗的前两句是静态描写,黑夜诗人看到了舟中之渔灯。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映入眼帘,格外引人注目。这渔灯就像萤火虫一样,发出微弱的光芒。一个“孤”字,除了描写环境的单调以外,还带有一种茫然无措的感情色彩。
诗的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写的是孤灯因风而散的瞬间之美。风虽小,但也可以让河流生出簇簇浪花,渲染出宁静的氛围。“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本来是很微弱的光亮,却因风四散,倒映水中,宛如夜空中的星辰一般,读后有身临其境的美感。
【9】
清溪泛舟
唐 · 张旭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行舟溪上,我靠着船桨,天即将黑了,船工们唱起了船歌。笑着水中捞月,清辉遍布,但我不嫌弃它多。
诗人泛舟清溪之上,无论是写景还是状物,都极其生动,富有神韵。旅途本就有寂寞之意,可因诗人爽朗的笑声、船工嘹亮的歌声、清澈的溪水、明月这些景致而荡然无存。
水中捞月,本是镜里花,只可观赏,无法捞取,诗人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可他依旧要手捧清辉,憨态可掬,尽显洒脱,诗人“癫狂”之态可见一斑。
有时候,做点傻事也未尝不可。
【10】
春日示众·其一
北宋 · 释重显
门外春将半,闲花处处开。
山童不用折,幽鸟自衔来。
时值盛春,门外山花遍野,春光无限好。住在山里的孩子不用亲自去折,自有那幽鸟衔来。
诗的前两句布景。门外的世界是春花烂漫,到处洋溢着盛春的气息。一个“春将半”说明正值盛春。一个“处处”又在空间上将美好的春日之景无限放大。
紧接着出现了全诗最重要的意象——山童,他本就住在山中,这大好春光在他的眼中得来全不费工夫,身处这样的环境,自然没有必要去折花,众鸟飞翔其中,自会口衔春色,趣味无限。
“山童”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一面;“幽鸟”又是自由自在的象征,无不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无拘无束生活的热爱。
—君安— |
|